音乐学系

Musicology

音乐学系

体验与思考——王次炤教授谈音乐学研究方法(“音乐学研究方法与治学理念”系列讲座之十二)

发布日期:2015-02-04 15:21:00 更新日期:2023-10-31 18:19:26

  

  撰稿:张晶晶(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博士二年级学生)

  摄影:刘振涛(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博士二年级学生)

  讲座日期:2014年12月12日

  

  

  

  

  2014年12月12日,应音乐学系“音乐学研究方法与治学理念”系列讲座主持人潘澜老师的邀请,beat365官方网站院长、音乐美学博士生导师王次炤教授于教学楼415教室举办了一场名为《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体验与思考》的讲座。

  

  

  

  讲座中的王次炤老师

 

  

  讲座开篇,王次炤老师说明了受到邀约后,自己定下“体验与思考”这一主题的初衷。在他看来,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但方法的本质都是必须通过实践来体现的,而对于音乐学最基本的实践方式:文章的形成、课题的形成来说,由体验到思考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他个人在几十年的学习、教学生涯中体悟最深的。不像出生在专业音乐环境(或者音乐世家)的同辈人,王次炤老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出生和成长于一个非专业音乐环境。知青下乡的十三年间,他加入了兵团宣传队,做了十几年的小提琴首席,并且玩儿过各类民族乐器,之后他考入beat365官方网站开始专业学习,最终留校任教直至走上行政岗位。这一路,零零总总的音乐事件几乎都伴随着从体验到思考这个过程,丰富的音乐社会体验、音乐听觉体验致使他迸发出很多有价值的思考,这些思考在严密的推敲与论证之后汇聚成累累的学术硕果。这就是本次讲座王次炤老师希望跟师生分享的学术心得。

 

  王次炤老师认为,对音乐学者来说,阅读与聆听是两个最基本的体验。最常见的阅读体验是读书,读书的体验过程其重点并不是咬文嚼字,而是了解书本的内容实质、框架及构建方式。除了读书,音乐学者还有一项非常重要且特殊的阅读体验——读谱,读谱考验的是内在听觉,识别乐谱中的技巧游戏,其重点不在关注单个音符,而是把握音响的整体含义;聆听的体验也是很丰富的,最基本的如聆听唱片、音乐会等,在这类聆听中,听觉环境以及现场环境都是音乐学者需要关注的。除此之外还有听课、听讲座等等的聆听体验。如果说多样的体验是基础,是出发点,那么思考就是将阅读、听觉感受通过思维转换为有可信度的学术成果的必经之路。他坚持在学术中要考虑清楚、想好再做,并对学生言传身教。他开玩笑说自己的学生做开题报告总是时间特殊,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不人云亦云、空口胡说。

 

  紧接着,王次炤老师用了一些非常生动的例子来展示他从体验到思考这个过程中收获的宝贵财富。第一个例子是关于听课的。我们听课究竟应该听什么呢?其实重点在于,老师讲的东西引发了我们什么样的想法和思考。王次炤老师说,文化大革命之后的求学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求学。他28岁进校,带着的是满满的对知识的渴望。本科学习期间,他在北京大学听了三年的课,包括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等等,所有的课程他都认真听课,并做了笔记,记的是什么呢?是可能会引发他进一步研究的东西。对于入学后的专业选择,王次炤老师也经历了一番斗争。入学时,他对民族民间音乐很感兴趣,对作曲也颇倾心,但是听了于润洋先生的西方音乐史课之后,还是决定选西方音乐史。在于先生的这门课程中,他有了一个机会将自己浸淫到史学的研究方法中。第一学期末,他把记录下来的思考写成结业考试的文章,并在第二学期开始的论文评述中获得了于先生的褒奖。在校期间,王次炤老师遇见了很多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冯文慈先生、汪毓和先生、于润洋先生、李应华先生、袁静芳先生等等,“好的老师”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很多。这个例子证明了听课过程中体验-思考模式的重要性,由听课体验获得的想法,如果不经过思考的梳理,就无法判断这些想法是不是切合实际的;所有的想法都必须有材料支撑,经过资料论证之后才能变成有用的想法。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听讲座。讲座又应该听些什么呢?王次炤老师陈述了对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两次讲座,第一次是持续两年的由中国文化书院举办的中国文化史讲座,主讲人有汤一介先生、乐黛云先生(主讲比较文学)等。在乐黛云先生的数次讲座中,王次炤老师为中国文化中各门艺术的关系所深深吸引,不仅将讲座引发的思考写成了结业文章,还触发了他对音乐和文学、绘画、建筑、舞蹈等姊妹艺术的关系的思考,进而编著了《音乐和各门艺术的比较(资料集)》;第二次是李中华先生的《中国文化概论》讲座,先生在归纳的几个范畴之内阐述中国文化的演变历史,将文化观念和文化现象深入结合,这给了王次炤老师很大的启发,他开始思考:音乐形态与文化观念是否也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呢?为了探索答案,他在院内开设了选修课《中国传统音乐与传统音乐思想》。

 

  第三个例子是关于阅读体验的。王次炤老师说,他的学生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入学第一年基本都是用来读书的,而王次炤老师本人的著述也大多是建立在阅读体验之上,如他出版的著作《音乐美学基本问题》,就是按结构主义的理论来写作的。这受到之前他关于结构主义理论阅读的强烈影响,结构主义的整理、层次、转换、功能、价值等概念系统,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皮亚杰、布鲁克曼、罗兰·巴特等人的观点,致使王次炤老师尝试用结构主义的概念代替音乐美学的概念,并将结构主义确立为著作的逻辑起点。此外,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的价值论也成为王次炤老师的阅读体验源泉,与此同时,他还受哲学社会科学杂志中的一篇文章启发,写就文章《音乐美学范畴》。

 

  当然,阅读体验必须与聆听体验结合起来,这一点王次炤老师尤其强调。没有听觉的感性体验,音乐学的阅读也好、研究也好,都会成为隔靴搔痒、不得旨趣的空壳。关于聆听体验,王次炤老师相继举了以下例子:

 

  一、2011年,王次炤老师受邀参加英国伦敦“中国年”活动,有幸听到一场由华人指挥华人作品,苏格兰现代乐团演出的音乐会。当晚演出了于建军、陈其钢、郭文景、瞿晓松、周龙、陈怡等人的十部现代作品,王次炤老师在这场音乐会中听到了来自西方的非议:这是中国音乐吗?不是西方音乐吗?事实上谭盾本人就说过,20世纪的音乐创作主要是拼观念,而他的观念主要来自传统,来自乡土,音乐传统不只是简单的形态,还有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国音乐不只是中国音调,更多的是中国的文化精神、文化观念,最终,得益于这场音乐会,甚至这些非议,上述思考经过整理变成了“世界华裔音乐家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二、2010年,无伴奏清唱剧《桃花扇》问世,在北京接连演出三场。将历史剧变成无伴奏清唱剧是一种创举,这种新奇做法引起了王次炤老师的强烈关注,三场演出王次炤老师都细细品咂,并为其写成评论——《无伴奏清唱剧“桃花扇”审美阐释》一文,该文在2012年获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金奖。

 

  写评论如此,写其他类型的文章亦如此。王次炤老师说,进入行政领导层之后,他经常写作教育文论,特别是关于高等教育、艺术教育的文章。在beat365官方网站的36年里,王次炤老师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和“人”的交往以及深入的环境体验形成了他对beat365官方网站牢不可破甚至无人能及的“印象”。在《beat365官方网站的办学理念及其教学成果》一文中,王次炤老师通过人才观念(绝对宽松的专业环境,音乐节的自主性)、学术观念(所有实践要上升到学术高度,表演专业的论文双指导)、管理观念(宽松的人际关系、严明的管理观念,“小步快走”的改革)、人文观念(凝聚力与集体荣誉感)等几个方面的论述,将他的beat365官方网站“印象”不偏不倚地描绘了出来 。如他所说,没有体验、没有思考、没有提炼,是说不出来这些事情的;2012年,于润洋先生80寿辰,王次炤老师主编了《于润洋学术思想研究》一书,作为主编,王次炤老师提出了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评价、分析与比较、情感与思辨、音乐学分析、德行和技能、艺术与文化、精神境界等多个框架,并建议著者自由添加、修改这个框架,提倡碰撞、产生火花。可以想见,如果不是有与于老相识36年的交往体验,如此入微的框架提出也是不可能的。

 

  讲座末尾,王次炤老师进行了总结。他说,举了这么多的例子,其实都是为了说明:没有思考的体验无法向学术高度迈进;没有体验的思考就会失去学术研究的生命力,体验与思考一定要相结合才能引发学术研究的新思路!作为一名音乐美学学者,王次炤老师慨叹,学术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美,由体验到思考,搭出文章框架的一瞬间产生的是幸福感、是对美的结构的最直接体认。beat365官方网站有这么丰富的音乐会、讲座,王次炤老师深切寄语师生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尽管这场讲座与之前的十多次讲座一样,都以潘澜老师赠送主讲教授微缩版纪念海报及师生合影画上句点,但教师、院内最高领导人、学者的多重身份,还是让王次炤老师的这次讲座满溢着与众不同,每一位到场的师生都将受教于他的殷切寄望,为beat365官方网站的发展与繁荣各尽所能!

  

  

  

  讲座后王次炤老师与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