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Musicology

音乐学系

多视角、深层次地关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赵维平教授讲座侧记(“音乐学研究方法与治学理念”系列讲座之九)

发布日期:2015-02-04 13:38:00 更新日期:2023-10-31 18:19:31
 

   

  撰稿:赵坚娣(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博士一年级学生)

  摄影:牛蕊(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博士二年级学生)

  讲座日期:2014年11月19日

   

  

  

   

  2014年11月19日(周三)下午,“音乐学研究方法与治学理念”系列讲座之第9期《中国音乐史研究中史料的运用及其方法问题》在beat365官方网站综合楼323教室举行。主讲者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研究生导师赵维平老师。赵维平老师专注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及亚洲音乐的研究,其代表性专著有《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等。

   

    

  

  

  讲座中的赵维平老师

   

  在潘澜老师的主持下,赵维平老师首先阐述了史料对于音乐史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音乐历史研究是现代人对历史现象的真实描述,对乐人、乐器、乐律、音乐制度、音乐演奏、音乐现象等等历史现象的还原必须建立在史料基础上。史实的真实关乎历史的真伪,严格把捏史实是治史的基础。

 

  其次,在中国音乐史研究现状方面,赵维平老师认为中国音乐史研究历史悠久,以传统的解释学方式,在乐律学、古谱学等方面留下了大量资料,同时也给后人留下很多的问题。面对近代大量的音乐通史著作出版现象,他主张学者们做断代史更有意义,并提出中国音乐史研究者们的主观意识仍停留在中国自身的史料,缺乏对我国历史的全盘、系统的关注。

 

  继而,赵维平老师概括了中国音乐史发展的历史特征。他认为中国音乐史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远古及夏商——汉代:我国固有的文化时期;二、汉——隋唐:国际化历史时期;三、宋——明末清初:民族文化开花时期;四、明末清初——当代:世界音乐时期。其中,上述第二、四两个时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要研究中国音乐史,仅从中国音乐史料出发是不够的。

 

  随后,赵维平老师以汉唐音乐研究中的关注点为例,有力地论述了中国音乐史研究中多角度、深层次关注史料的重要性。他谈到研究汉唐音乐首先应关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变迁这个国际化的历史时期。他将丝绸之路上乐器、乐律、乐人、乐舞等受到西域外族深刻影响的音乐文化形成分为三个部分:前端:印度、波斯;中段:对外来西域文化接受、胡俗文化的交融;下游:日本、朝鲜、越南、对东亚诸国的影响,形成东亚汉字文化圈。在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形成历史及其路线地图后,他详细讲述了印度波斯文化特征及其对中国隋唐音乐的影响,以及中国隋唐时期音乐又对朝鲜、日本和越南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史实,认为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仅从我国本土的史料出发是难以还原真实历史的。

 

  赵维平老师对中国汉唐接受外来文化之前的中国音乐史料进行了分类介绍。他指出,中国的文献史料、考古资料、壁画、砖画、浮雕等藏量丰富。考古有长沙马王堆,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战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河南舞阳贾湖古墓,新疆地区库车、吐鲁番、敦煌、麦积山、敦煌石窟等众多遗址。而中国更是以文献记载著称,如殷商的甲骨文、春秋时期大量的音乐文献等。以汉·司马迁的《史记》为开端的二十五史,从历史沿革、音乐制度,到律学、诗词等进行详细的记载分述,但没有乐谱。文物制度的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和清乾隆官修的《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与刘锦藻撰1935年出版的《清续文献通考》,共计为十通,都含有大量音乐文献。唐朝后出现的集政治、经济、艺术于一体的会要体样式《唐会要》《宋会要》《明会要》,分类比正史更为细致,音乐史料丰富。音乐理论方面文献,有春秋时期的公孙尼子《乐记》、荀子《乐论》、吕不韦《吕氏春秋》和阮籍的《乐论》等。乐律学方面文献有《管子地员》、元万顷《乐书要录》、蔡元定《律吕新书》等。另外还有一些琵琶谱、筝谱、横笛谱等等。明清以来的古琴谱与琵琶谱文献丰富。除正史外,随笔、笔记、诗词及历史小说也含有大量音乐历史信息,分别有崔令钦的《教坊记》、段安节《乐府杂录》、南卓《羯鼓录》、《全唐诗》、沈括《梦溪笔谈》、陈暘《乐书》、郭茂倩《乐府诗集》、王灼《碧鸡漫志》、陈元靓《事林广记》、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张源《词源》等。如此全面系统的文献史料在印度、伊斯兰以及在欧洲都是少见的,尤其是像《二十五史》、《十通》这样详尽、系统的史书更是中国唯有的史料资源。

 

  赵维平老师说,拥有这些丰厚历史文化基础的中国,因汉代张骞打开丝绸之路,引进了印度、波斯等西域的外来文化。丝绸之路的前端艺术中如胡乐器、五旦七调等乐调理论、胡旋舞等乐舞,与中国的本音乐文化一起,出现了雅俗胡三乐鼎立之势。

 

  在阐述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形成中下游文化时,赵维平老师讲述了隋唐前后日本、朝鲜、越南对中国文化的接受情况。他认为,由于中国同这些地区文化性格不同,这样的文化现象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补充。赵维平老师清晰详细地介绍了日本留存中国音乐文献史料乐器的情况。如正仓院的唐代乐器18种75件;乐谱有《五弦琵琶谱》、《三五要录》(琵琶)、《博雅笛谱》(横笛谱)、《新撰笙笛谱》(笙谱)、《仁智要录》(筝谱)、《越殿乐》(筚篥谱)、《催马乐》《朗咏》(声乐)、乐书、日记随笔。13世纪后的雅乐实训史料《教训抄》《体源抄》《乐家录》和雅乐文献《世阿弥十六部集》、声明理论书、筝曲、三味线等理论书籍,构成研究日本音乐的主要史料。其雅乐与声明、朗咏、催马乐等提供了实际活态音乐音响。继而赵维平老师对朝鲜与越南相关中国音乐史料的介绍,更充分证明了在下游文化中中国音乐史料的重要性。

 

  最后,赵维平老师回答学生有关日本雅乐和敦煌乐谱问题后,潘澜老师总结认为,赵老师以跨时空式的开阔视野,用丰富的史料、实证的态度令人信服地说明问题,并可以引发各学科对史料史实问题的思考。

 

  本次讲座既给学生们介绍了传统中国音乐文献架构,又提出了不同的中国音乐历史分期、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形成的“前端”“中段”“下游”的宏观概念,更详细呈现了日本等东亚国家中留存的中国音乐资料,充分展现了赵维平老师的深厚学养与治学的灵活。他提出的“多视角、深层次”应该成为学术研究的常规方法,以使我们对本学科的问题研究更全面更深入。

   

     

  

  

  讲座后赵维平老师与音乐学系教师合影

  (左起:李淑琴、蒲方、章华英、赵维平、潘澜)

 
 

  

  

  赵维平老师与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