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Musicology

音乐学系

思考、吸收、求索、创造——姚亚平教授音乐学治学理念的四维向度(“音乐学研究方法与治学理念”系列讲座之七)

发布日期:2015-01-21 14:51:00 更新日期:2023-10-31 18:19:31
  

   

  撰稿:邓军(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博士二年级学生)

  摄影:牛蕊(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博士二年级学生)

  讲座日期:2014年10月29日

   

  

  

  

  2014年10月29日,本学期为博士生开设的“音乐学研究方法与治学理念”系列讲座已经开设到了第7期。本次讲座邀请到beat365官方网站西方音乐史教授、博士生导师姚亚平博士担纲主讲。作为一位在国内学术界以西方音乐的思想史、观念史研究为主要方向,并且在这个独特领域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的专家,在此次讲座中,笔者感受到姚亚平教授似乎又一次将自己融入他自身以往的研究历程中,寻找到了几十年来支撑自己学术前进的重要坐标,并将这些经验与方法浓缩在此次讲座的四个维度中,通过清晰地阐述传达给了在座的每一位后学者们。这确实是一次讲座,除了学识上的收获,笔者还深切感受到姚亚平老师对自我研究历程和众多思考的回望、反思和再创造,感受到了他期望通过这次对自我的再总结、再反思,能够真正切实地给予在座诸位未来学者们以学术、乃至人生坐标的些许提点的师、父情怀。

    

  

  

  

  讲座中的姚亚平老师

   

   

  姚亚平老师是一位喜欢不断追问自我的人,他曾经开玩笑地说,这是不自信的表现。但在我看来,正是他有自信可以追问到他需要的学理,因此他从来不惧怕追问自我。这是当下笔者(也许包括笔者以外的更多其他年轻人)都不想、也是不敢养成的习惯。也许大家都正是缺乏思考的自信,因此只想要那些为我所用的东西,而充耳不闻那些也许会绊倒自己的东西,这就像在生活中看见石头多半人总是绕着走而不会想着要将石头搬开打通直路的道理一样。正是在姚亚平老师平日身体力行的影响下,笔者也在努力调转自己的身姿,在学习和研究中鼓起勇气正面来自不同方向的挑战。今天这场讲座,正是传达了年轻学人们最切实需要的能量。它们既涵盖观念也涉及方法。笔者尽量客观地将姚亚平老师的讲授内容呈现出来,以期能让不在场的更多人能更真实地了解和感受到他本身的所思所想。

 

·序言——坚守还是放弃?要说服自己
 

  姚亚平老师一直在思考音乐学和西方音乐史治学方法的问题,按他自己的说法,在这些问题上的思考甚至超过了对具体研究的思考。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保守,因为在他一贯的研究当中仍然渗透着一些似乎被认为是过时的观念:

  ·进化论,历史连续性;

  ·本质主义(整体主义);

  ·时代精神;

  ·宏大叙事(思维模式);

  ·起源崇拜(追究起源的东西);

  ·因果论(以理性的因果关系看待事物发展);

  ·二元论,有中心论。

  这些都可以被统称为决定论,比较宏大,是现在较多受到批评的观念。宏大的观点一定是简单的观点,用一个简单的模式和总结来解释一种复杂多元的世界。这是一种话语霸权的体现,有话语压制的性质。姚亚平老师也曾经试图说服自己放弃陈旧观点,但是没有成功。以此引出他的第一个学术理念:

   

·一、学术理念之一:要有自己的思考
 

  不论接纳还是放弃,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在一个众说纷纭的时代,一个碎片、多元的时代,一个怎么都行的时代,思考更为重要。

 

  在反决定论看来,历史是非本质、断裂、碎片化和没有中心的,所有决定论出来的东西都是虚构杜撰。从当下的学术局势来说,这种观念占了上风,代表着主流声音和趋势。但是,姚亚平老师还是坚持决定论观念,因为反决定论“没有说服我”。

 

  以进化论为例:批判进化论的理由,是因为这是一种虚构,把人类社会描绘成一种线性的、从低到高的发展轨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骗局。对进化论的批评主要建立在对错、真假的价值判断基础上。如果我们不考虑价值判断(也不应将进化论打上价值判断的标签),只考虑它是否具有现实性,也就是现实情况下它存不存在?姚亚平老师认为:进化论虚构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虚构的观念左右了人们的思想,在这种思想下人们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因而虚构的思想结出了现实的果子,我们看到了,体验到了,这是真的,不是虚构的。”比如上帝的观念:上帝是虚构的,但是这种观念左右着人们,造就了西方后来的现实世界的很多价值观或社会形态。

 

  关于音乐:在西方音乐形式语言发展的观察和研究中,人们感受到的是一条进化的线索,具有连续性,存在一个逻辑不断延伸的线条。在这个事实面前,就没办法说服自己相信它是断裂的、没有逻辑的。“正如我们可以否认进化观念,认为是错误的,但是不能否认这种思想方法客观上铸就了一种文化——西方文化历史。正是由于有了进化的观念,而表现得与众不同。”正因为人们一直这么认为着,所以它一直影响着这些人创造出来的生活、社会和艺术。进化观念实际是西方传统的理性思维,西方的历史正是在这种思维主导下显示出它的独特面貌。“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一点,就陷入一种矛盾:一方面承认西方文化是一种理性文化,另一方面又认为这种文化所呈现的发展历史是非理性的,这就讲不通了。”

 

  谈到进化的观念:不用高级低级、进步落后的价值判断来定义进化,这是不对的。换一种说法:从边缘事物——中心势力。反思进化论的过程给予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要有自己的思考。

   

·二、学术理念之二:要学习和吸收新的学术思想
 

  要学习新思想。对新思想要宽容。姚亚平老师说他对新思想与旧思想的态度是持相对论的观点,哪种都可以。面对不同观点时,要试图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应该要认可新思想对传统的批判,看到一些新思想也有可取之处。面对新事物不要直接放弃、丢掉、完全不要。

 

  对此他举例说明,在自己的研究中对女性主义、民族音乐学,对语言学的转向,对福柯、德里达、拉康等后现代思想接受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研究当中的案例。如《复调的产生》中,用福柯的“权利”理论和角度观察到在文艺复兴时期,四度音程关系在五度和三和弦结构的相互“勾结”作用下,最终被排除出协和音程范围,姚在其中看到的就是一种新权利合谋将另一种传统霸权不断边缘化的权利交替过程。

   

·三、学术理念之三:明确自己要什么?
 

  姚亚平老师在以往的研究中一直追问:“我为什么要研究西方音乐?我在西方音乐中到底要什么?”他的答案是:我就是想了解这种文化,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么独特?这个文化为什么会走成如此这般?这种追问方式很容易产生思想史、观念史、整体性、大叙事的学术。“这样的治史就是因为我想要了解这样的事情,我愿望要了解这些事。”

 

  “提问决定了立场。有一些问题只能用传统的方式来回答,因为这些问题本身是传统的。比如,复调的产生。为什么?因果关系……”这个提问就是传统的提问,这就决定了你的立场,一定是传统的立场。后现代人就不会问这样的问题。

 

  他进一步举例:“复调的产生”这个问题本身不可能是一个实证的经验主义问题,只能以抽象的形而上学方式来回答。如通过“附加段”来说明复调产生的现象。传统观念是概括的,所有具有修饰性方式的都是附加段。反传统的是经验的、个别的,附加段变成了丰富多样的现象,类似于奏鸣曲式,太多的细节并不支持这种概括。但是,正因为提问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研究中必须用宏观把握来看待问题,而不能是微观的。这两者一种是有关观念的讨论,一种是经验层的实证观察,两者并不矛盾。

 

  一旦我们明确自己要什么,同时也决定了你不可能什么都要!正如“楼层观景”,这就导致了大家的争论不休,每个人看到的景色不一样。正如盲人摸象,以往认为盲人观点片面,因此得出错误结论。其实盲人并没错,因为他看不到,他的描述站在他的立场上是正确的。你不能要求他说出他没看到没感觉到的东西。我们搞学术也就是盲人一样,是有缺陷的,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某一方面,是片面的。我们不可能把事物看得万事万物全面详细。重要的是,清楚自己是站在哪个立场、哪个层面在谈问题,并且把自己所站位置所观察到和感受到的东西准确地讲述出来。

   

·四、学术理念之四:音乐学是创造
 

  姚亚平老师指出,学术其实就是“创造一个我的世界。”怎么成为“我”的?体现在其独特性:我的思想,我的观念,我的理解。

 

  追问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一种对事物解释新的可能性。无论是历史主义、实证主义,还是新音乐学,都是一种可能性,所谓的创新就是找到新的可能。而每一次的创造都为了试图解决一个问题。

 

  如“音乐学分析”,是通过对音乐本身的理解达到对文化、社会和人的理解。这个名称并不重要(或者叫音乐批评等),重要的是对它的实现!

 

  何为音乐本身——音乐语言?就是音乐的形式和构成。把音乐语言视为观念的物化,通过音乐语言进行文化批评和文化阐释。这样,音乐的问题就浓缩到形式问题上了。通过音乐形式的分析能否分析出一个文化的概念来?这就是摆在所有学者面前一个重要而不可回避的问题。

 

  通过以上四点,姚亚平老师将自己研究中所思考的诸多问题中的四个维度展现在我们面前。之后,与会学生还与姚亚平老师在如何将形式与文化等联系起来的具体操作问题进行了短暂交流。

   

  

  讲座后姚亚平老师与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