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Musicology

音乐学系

曹本冶看民族音乐学与仪式音声(“音乐学研究方法与治学理念”系列讲座之三)

发布日期:2015-01-21 13:09:00 更新日期:2023-10-31 18:19:32
  

  撰稿:刘晓倩(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博士二年级学生)

  摄影:牛蕊(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博士二年级学生)

  讲座日期:2014年9月24日

  

  

  

     

    2014年9月24日,作为音乐学系系列讲座“音乐学研究方法与治学理念”课程的第3期,香港中文大学民族音乐学家曹本冶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他把将近两个小时的讲座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是“生活、学术、民族音乐学”与“仪式音声的研究”。

    

   

  

  

  讲座中的曹本冶老师

   

   

  一、无知——有知——认知

   

    首先,曹本冶老师以北美民族音乐学元老之一乔治·利斯特(George List)在《对民族音乐学信众的世俗布道》一文中引述的阻挠人们获得真理的四个障碍作为“生活、学术、民族音乐学”部分的开场。在开讲之际,就给在场学生一个警醒,四个障碍为:

      1.盲目跟随、喜新厌旧

      2.受习俗或主流气候的摆布

      3.修养和训练的不足

      4.不懂装懂、弄虚作假

   

    随即,他又以利斯特借用培根(Bacon)所说的日常生活中做人的道理来联系到做学术,即:学术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术就是生活,学“术”先学“做人”。曹本冶老师重点强调了在田野工作中“做人”之重要性。他说:“无论我们研究的是‘我者’或‘他者’的音乐,我们面对的是人与人、人与环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种种互动关系”。所以,曹本冶老师认为,“田野工作”意图拉近“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距离,对此,人类学有很多方法,而在中国经验中,即为对做人、人际关系或处世之道的提炼。这其中,平等互让、互敬互重,尽量站在他者角度思考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由此,曹本冶老师提到了“修身养性”,他将此看作是中国文化中的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同时总结出以下几点:善良的秉性、高尚的道德;做人要有原则,能明辨是非黑白,不自私、不妄语;为人处事要讲信义,做一个值得信赖、勇于承担责任、真诚、懂得感恩的人。我觉得,此番话是我们听起来较为家常便饭,但又是在做田野工作时常常忽略、欠缺的,有时候我们过分注重田野的结果,在意采到的一手资料,而在处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关系时却没有用心、真心,这是采风之大忌。

   

    故曹本冶老师认为,有道德、有原则、能分辨是非黑白的学者知道何谓学术自律。他们对自己有严格的治学要求,不盲目追求学术大千世界里的种种风尚理论概念,能够做出理智的选择。他们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所以不会把他人的学术成果占为己有。同时,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明白所有当下的学术认知都建立于前人的成果。他们不会口出狂言,把自己微博的觉悟当做理论世界的起始。笔者认为,这正是做学术应该重视的品德修养问题。正如曹本冶老师所说:“学术是求‘术’的过程,求术找的是切入的方法,术(方法)的获得既是一个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学术的过程也是一个‘无知——有知——认知’的路途。”

           

  二、观者自觉 止息观心

   

    曹本冶老师认为,真理没几条,但人们对真理的寻求采取的途径、阐释却因目的、观点、角度的不同而出现万花筒一般的层出不穷。他说道:“从‘万法归一’、‘一归万法’简单明性延伸,宇宙虽有万物,但只要观者自觉、止息观心,静心聆听事相本身所说,就能看到其中的互摄互入。以此明静看待和评估学界理论方法的‘百花齐放’,除其繁琐表层,其本质就显得简单明了。”“对人类文化的研究,追其根本实质是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探究”。曹本冶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了他所认为的“文化中音乐”:

   

                                                         “文化中音乐”

  “点——————————面——————————点”

                           音乐切入         置音乐于其文化语境    回答关及音乐的问题

   

    而在研究之时需要研究者具备的最基本能力是一颗心,两张嘴。一颗心即心有定位(学术道德、学术自律、学科定位),不盲目跟随和受习俗环境的摆布,撇除急功近利、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恶习,两张嘴即汉语与外语能力。这样,有一个踏实地做研究的态度,有一张能够沟通的嘴巴,是做田野采风的根基。

           

  三、返璞归真 繁中取精

   

    如何对学科进行定位?对于这一点,曹本冶老师首先引用了这样一段话:“这是一个结合音乐本体结构和音乐上下文语境为方法手段的、对音乐的学术研究。这些手段可以有不同的应变运用于不同的音乐,包括西方艺术音乐。”(Niketia 1990:93)。曹本冶老师说道:“‘音乐学’(对音乐的研究)母学科领域内的‘民族音乐学’,其前身是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是音乐(文化中的音乐)。对此设定对象的关注环绕着‘音乐是什么’的基本主体,探索‘人是怎样制造和接收音乐的。’”同时,曹本冶老师对于学界日益繁复的理论和方法学表象,提出不妨返璞归真,繁中取精,从人的“思想-行为”之简明展开音乐学研究。

 

    “‘思想-行为’作为研究‘文化中音乐’思维的皈依,视‘音乐’之‘行为’为一个二元结合,将‘行为’分解为‘过程’(音乐的社会化过程)和“产品”(音乐过程的结果)两个关联于一体的互动,视‘思想’为行为过程和产品的深层动力或核心内涵,从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去理解音乐在其文化生态环境中的意义,这是民族音乐学对‘文化中音乐’研究的根本”。

 

    曹本冶老师认为:“音乐”之“过程”与“产品”、其思想-行为者是人——由“个人”与“群体”组成的“人”。因此,对“文化中音乐”的研究必须是一个“个人-群体”的双轨关注。研究者可以在音乐的“产品-社会化过程”以及“个人-群体”这两重两极变量的连续线上,就具体对象与文化上下文语境之间的不同“远-近”关系,选取合适的切入点,或取近音乐产品为切入点,从形态结构和风格的分析扩散至相关过程因素的考虑,或从近音乐的社会化过程起始,跟踪该过程的“产品”结果。

 

    随后,曹本冶老师让同学们必须头脑清醒,牢记几条简单的道理:

    1.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源自各学科为它自己特定研究对象而设(或源自对该对象的研究经验),有其自定的针对性;

    2.某些理论方法,尽管十分适合于该学科对其本身特定文化对象的研究,但不一定必然具有跨学科普遍运用性的功能,特别是对我们学科所需要解决的“音乐”问题;

    3.同一学科中的各种理论,是不同时期、学派、侧重点的思维产物,互相之间未必融洽,不少是矛盾对立的。

    4.北美学界出现的把音乐研究的范畴向着音乐等同文化的方向做无限的扩大,舍弃音乐,取语境为研究焦点,在理论方法上平面地纳入其他学科的理论概念而笼统称之为“跨学科”、“全方位”,导致学科研究对象的模糊和混淆,音乐学学科属性的淡化、甚至扭曲等纠缠不清的困境不是我们所要追随的。

   

  四、“仪式中音声”的研究

   

    在第二部分关于“仪式中音声”的研究中,曹本冶老师首先将“仪式”进行了定位:“在特定场合和时间,按特定方式和程序,由特定的执仪人员执行,为特定群体举行的行为展现。”曹本冶老师认为仪式的信仰、礼俗属性是:

    “近”信仰的思想内涵——宇宙观

    “近”世俗(礼仪习俗)内涵——社会价值观。

    而仪式音声则是“一切仪式行为中听得到的和听不到的、对局内人具特定意义的音声,其中包含一般意义中的‘音乐’。”对此,曹本冶老师作了详细解释:“近信仰仪式所显示的核心‘思想’内涵是宇宙观,宇宙观是一个民族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组成、运作,以及人在这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以及人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的(群体)认知。近世俗的仪式所显示的核心‘思想’内涵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价值观,它往往融入了诸多信仰因素。仪式属于行为范畴,是信仰认知(或社会价值观)的外向展现。音声是意识行为展现中的一个部分。”

 

    曹本冶老师重点说到了近信仰与近世俗。他说:“这其实是个两级变量。两极变量的概念在我治学的过程中是一直贯穿的。所以,当我们在考虑它的时候,就成为信仰-仪式-声音三合一的整体。”继而,他以图形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现了仪式中音声研究的“model of”与“model for”,以及仪式中音声的意义和内涵。Model of是映相性的,而Model for是操作性的。他说:“我的仪式音乐的理解当中,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映相性,一个是操作性,即相对,两极变量,近远、内外、定活,以及局内局外,还有宗教信仰或者礼俗想表达的。如果是社会价值观的话,它肯定有一个中间的核心,即内,也有边缘层次的东西,即外。当我做仪式音乐分析以后我会发现在他所谓规矩的部分,同民间音乐曲谱共享的东西比较少,有些甚至是道观独有的。它所谓乱的部分,能发现和当地戏曲、说唱或者器乐的演奏方式很接近,有共享。我反对宗教从民间吸收,因为没有证据,我说的是共享,因为有很多互惠互融的东西出现。”

   

    最后,潘澜老师对课程做了一个小结:我发现前面专家学者的问题在后面专家的讲座中总能找到一些共鸣。例如曹本冶老师说到的‘做人’,我们之前谈到治学时,总强调说不可以剽窃,要遵守学术规范,其实这只是一个外在的条例限制,而这次曹本冶老师更深入到其内在本质,即做人。如果做人做好了,或许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就无需过分依赖外在条例来进行规范了。此外,我今天最大的感悟是上节课我谈到的中国视野问题。今天曹本冶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两种研究理念,一个是两级两分,一个是两级变量。这可以说是中西方文化思维中最为本质的差异。两级两分实际上就是西方的二元对立,西方文化习惯于在两级冲突之中寻求突破和发展,而两级变量则类似于中国的阴阳,万物总是处于变化之中,而其本质只有一个,关键在于从何切入。曹本冶老师既有西方的学养,又有中国文化之底蕴,真正做到以中国文化来与西方研究进行对话。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治学理念。

  

  

  

  讲座后曹本冶老师与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