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Musicology

音乐学系

达努泽教授系列讲座《元音乐》导论I综述——文学和造型艺术中的“放入混沌”概念和“元音乐”概念的第一个前提

发布日期:2017-09-12 11:47:00 更新日期:2023-10-31 18:19:20

 

  

  2017年9月8日下午14:00,达努泽教授系列讲座《元音乐》在beat365官方网站教学楼401拉开帷幕。此系列讲座是达努泽教授于今年新出版的力作《元音乐》中的内容。前两周是系列讲座的导论部分,主要有三项引入性的内容:第一是讲述文学和造型艺术中的“放入混沌”(Mise en abyme)概念;第二是对在这一概念基础之上提出的“元音乐”(Metamusik)概念的定义;第三是对整个系列讲座的框架和思考过程进行概述。本次课程是导论的前半部分,主要对文学和造型艺术中的“放入混沌”概念和“元音乐”概念的第一个前提进行讲述。

  

  

  

  

  达努泽教授以莫扎特歌剧《唐·乔凡尼》第二幕终场的音乐选段作为引入,提出在文学领域,德国作家让·保罗(Jean Paul,1763-1825)在作品中“进入无尽指向的反射”,从而对艺术的特性进行了突破。在绘画领域,贝拉斯克斯(Diego Velàzquez)的画作《宫廷小姐》(1656年)和吉斯布雷希特(Cornelis Norbertus Gijsbrecht)的画作《油的号穹窿》(约1670年)中也都反映出一种将绘画作为“相互关联话语”的观察视野。那么,究竟如何以这一视角来观察音乐中的现象?达努泽教授将文学研究中的相关概念引入到音乐领域,认为有五个概念在他的研究中起到了“约束”作用,即自我反射、放入混沌、自我相互关系、元相互关系和元音乐。他这次的讲座正是挑选了最后一个重要的概念进行讲解。

在对文学和艺术中的“放入混沌”概念进行具体讲解时,达努泽教授主要集中于文学科学家沃尔夫和艺术史学家斯托伊西塔斯(Victor Stoichitas)两人。“放入混沌”一词最初是由法国作家吉德(Andre Gide,1869-1951)提出的,这基于他对纹章学的兴趣。他认为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场面(包括他自己的作品)与那些纹章学的处理方式是相似的,即“在一个纹章的边缘存在着艺术想要表现的模糊对象”。在此基础上,为“放入混沌”撰写词典条目的文学科学家沃尔夫则进一步提出了这一概念的核心:“也就是说,‘放入混沌’以同源关系或相似性关系和一种(层次)分级为前提条件”。而在艺术史领域,斯托伊西塔斯则提出了“元绘画”的概念,其可通过以下几种因素得以实现,即绘画行为的过程、一幅有成就的绘画体现的模式和作者、画中画所暗示的双重或多重镜像、将工作室中许多作品的墙和底座作为描述对象等。达努泽认为“‘放入混沌’的技术通过在画里描绘画家、框架、画作、己画的东西以及观察者,让这种‘元绘画’成为一种复杂的自我反射的艺术,有制作美学和接受美学的维度”。
 
 

 

  

  那么,音乐领域是否也有相似的体验呢?达努泽教授认为 “元音乐”的概念应暗含着多样性的内涵,“表示与音乐相结合、存在于可听东西方面的一切东西,因此也可以被理解为‘关于音乐的音乐’”,它指向“人们不仅听觉上感知,而且也能发现、考察、记录、描写、绘画、看见、思考、想象的音乐”。由此,达努泽教授在乐谱的狭隘文本概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元音乐”的四种存在形式:声音、乐谱、词语书写和形象,这就是“元音乐”概念的第一个前提。这一前提与达努泽教授划分的七种关联域模式(“元音乐”概念的第二个前提)灵活结合,便可产生出“元音乐”的多种形态。

  达努泽教授师承德国著名音乐学家卡尔·达尔豪斯。此次讲座的内容正是他基于达尔豪斯1979年的著名论文《音乐如同文本》之后在西方音乐学界掀起的“音乐文本批评”的浪潮,并结合1993年由他本人在弗莱堡组织召开的《音乐是文本》大型国际研讨会上的相关研究,于近年出版的最新成果。“元音乐”概念本身体现出的多样性、层级性和关联域化的内涵,体现出西方以德国音乐学家为代表的学者将音乐作为一种编织网络形态的文本进行反思和批评的后现代主义音乐学研究思路,以及当下音乐学研究的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