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Musicology

音乐学系

2009下半年大事记

发布日期:2011-11-09 00:55:00 更新日期:2023-10-31 18:19:32

九月份:

  1.  德国著名音乐学家赫尔曼-达努泽(Hermann Danuser)教授应我院邀请将于2009年9月7日至25日来院举行系列讲座。

  达努泽教授生于瑞士,1973年获苏黎世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并开始跟随德国音乐学家卡尔-达尔豪斯继续在音乐学领域深造。1982年以《二十世纪音乐》在柏林技术大学通过任教资格考试,曾在汉诺威音乐学院(1982-88年)和弗莱堡大学(1988-93年)任教。1993年起任柏林洪堡大学音乐学系主任至今。他的学术领域贯穿历史音乐学与系统音乐学。他关于音乐学各门学科之间、以及与其他人文科学领域的“关联域化”的理论,正在当今欧美音乐学界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他的音乐表演理论研究更是独树一帜,从音乐美学、音乐表演心理学、音乐社会学等领域系统地进行探究,使音乐表演理论成为一门独立的音乐学学科。赫尔曼-达努泽教授共进行了十期讲座,题目分别是:

  第一讲. 关联域化的艺术——论音乐学的特性

  第二讲. 传记学与音乐解释学——关于音乐学这两门学科的关系

  第三讲. 大教堂与狂飙——巴赫的《升c小调追逸曲》(BWV 849)与崇高的美学

  第四讲. “共同体”——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终曲里的席勒观念

  第五讲. 口头、书面以及音乐表演的三种模式:历史重构、传统、现实化

  第六讲. 作者意图与表演者的主体性

  第七讲. 实施、表演、演出的概念史冲突

  第八讲. 马勒交响乐《大地之歌》的体裁史问题

  第九讲. 灵感、理性、偶然——20世纪音乐诗学

  第十讲. 后现代——风格、美学、时期,回顾现代音乐

  2.2009年9月17日下午3点,音乐学系在综合楼七层大厅举行了“第十七届beat365官方网站学生论文评奖暨王森国际交流基金”颁奖典礼及新生见面会。音乐学系系主任张伯瑜和音乐学系的多位老师出席了本次活动,由柯扬老师担任主持。获奖论文名单如下

  本科生组:

  一等奖

  王蓁  当下榆林丧葬仪式音乐的多维度分析——以两个个案为例

  二等奖

  张春蕾 曲牌[柳子]研究

  何硕  齐尔品《七首中国民歌》的探索与创新

  三等奖

  赵宇欣 感受智者的思想之旅——沈知白音乐贡献研究

  张媛  论音乐表演中的浪漫诠释与学术重建——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No.1的版本比较与思考

  王冕  杜威美学思想的音乐美学阐释

  鼓励奖

  荣蕙荞 鲁西南鼓吹乐曲《三音开门》及其艺术特点

  吴娱昊 河北省广宗县太平道乐考察报告及若干思考

  王魏璇 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话——《哈利路亚》合唱的对比分析

  杨毅鹭  论斯特拉文斯基对瓦格纳的批判

  研究生组:

  一等奖

  元媛  海因里希-许茨及其《圣谐曲》初探——从《圣谐曲》(Ⅱ)探析海因里希-许茨的创作特征

  二等奖

  毕琨  “精神寂寞,情之专一”——再谈古琴美学中的“移情”

  张玉雯  参加生田流日本筝暑期学习后的思考

  三等奖

  祁斌斌 “中国乐派”的倡导者——20世纪20年代傅彦长音乐艺术观研究

  谢佳音  我眼中的“非洲钢琴艺术”——以加纳作曲家曼纽尔-吉玛-拉比的钢琴作品《莲花》为例

  董晓明  礼乐制度的形成及成因再探讨

 

十月份:

  3.2009年10月18日至20日,音乐学系与音乐研究所、学报联合举办了“庆贺汪毓和教80

  华诞暨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学科建设研讨会”。来自香港、台湾、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学院领导及学生前来祝贺。庆典活动由戴嘉枋老师主持。

  4.2008年10月18日19:30音乐学系在琴房楼演奏厅举办了“环县道情皮影戏”表演。

  环县道情皮影习称“影子戏”、“牛皮娃娃”、“灯影戏”,主要流行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及周边地区,清晰可考历史约一百六十年以上。表演时前台一人挑扦并演唱所有角色,其余三至四人操持十余件乐器并负责 “嘛簧”(帮腔)。板腔体与曲牌体音乐的共存、“听上一夜不嫌长”的“嘛簧”以及四弦、水梆等自制乐器,呈现出传统西路皮影戏的古老特征。影人制作考究,工艺复杂,造型精美。环县道情皮影戏在庙会、过关、还愿等民间信仰、生命礼俗活动的长期展演中,不仅塑造了当地民众的价值观念,也保存了一种极富研究价值的综合型原生形态文化。

  5.2009年10月20日下午14:00在综合楼314,音乐学系特邀台湾大学教授赵琴来我院讲学。来自学院各系学生听了此次讲座。讲座题目:北非乐声舞影。

 

十一月份:

  6.音乐学系在11月1日至4日举办了2009世界音乐周“中国·新西兰音乐国际研讨会” 学术研讨会分为五场,共八位新西兰学者与五名中国学者进各自的专题进行发言,内容从新西兰代表性毛利表演艺术卡帕·哈卡战舞的重新定义、毛利武器艺术介绍到对一些亟待复兴的毛利表演艺术种类的推广、太平洋岛屿原始部落的探秘;从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到当今音乐现象的研究等等诸多话题,包括了泰里柯尔·比德尔的《卡帕·哈卡战舞和(或)毛利表演艺术:消极抵抗的战场》、保罗·沃尔夫莱姆的《朗戈荣:美拉尼西亚岛的社会、精神变形》、王耀华的《琉球传统艺能对中国传统艺能受容得三种类型》、雷切尔·拉凯娜的《He Waiata:语境与含义》、吕钰秀的《传统的延续或摒弃——关于台湾原住民的流行音乐》、刘勇的《发展环境中的山东唢呐音乐》、图塔维奥郎基·泰马拉的《毛利武器的艺术:昨天与今天》、宋瑾的《中性化:后西方化时代的趋势(引论)——关于多元音乐文化新样态的预测》、阿罗哈·耶茨-史密斯的《卡莱陶:毛利木偶的回声》、查尔斯·罗耶尔的《莫提提:毛利传统咏唱歌诗》、阿尼-皮基·图阿利的《竞争对毛利文化、卡帕·哈卡、毛利表演艺术是否具有积极的贡献?》、嘉雍群培的《西藏死亡艺术》、帕塔里基·哈普的《毛利表演艺术的保护》等等。

  工作坊及讲座共八场,包括伊格利斯·艾特的《当代太平洋合唱的创作》、赫尔曼·皮依基·克拉克的《尤克里里琴和太平洋音乐》、吉莉安·怀特海德的《我的交叉文化音乐创作体验》、理查德·努恩斯与霍罗莫纳·霍罗的《毛利乐器介绍》、马克·萨默维尔与塔尼·麦特、泰罗亚·罗耶尔的《电影〈皮托〉的创作》、乔治·乌普的《库克群岛音乐、舞蹈介绍》、泰维塔·卡托亚的《汤加音乐、舞蹈介绍》、霍罗莫纳·霍罗、迪伦·拉德利、沈纳蔺与菲利普·布朗尼的《为毛利乐器创作新音乐的合作过程》等等。多位专家及艺术家为大家带来了生动的讲解和演示,让我们对毛利乐器、太平洋各岛屿的传统歌舞音乐、传统艺术如何在现代生存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和体会,同时也为我们延续、保护民间音乐提供了更为宽泛的启发和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11月1-4日的主体活动之外,世界音乐周的三个系列工作坊——毛利歌舞、萨摩亚合唱和库克群岛鼓乐与舞蹈工作坊,从10月23日起便开始举行并一直持续到30日,每天排练两个小时,学生均来自音乐学系。经过七天的训练,同学们以惊人的学习效率掌握了各组一套完整的表演节目,并在音乐节的开幕式上为众多在场的国内外观众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彩表演,充分展现了音乐学系学生乐于学习、积极活跃的可贵品质。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许多参与的同学不仅从整体上对新西兰音乐有了大致地了解和把握,而且经过数天的练习也让我们以自己切身的体验,进一步印证并强化了对太平洋各个地区音乐、文化特征的掌握。新西兰音乐在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语境中不再仅仅是一个外在、完整的独立单元,更是一个内部富含琳琅满目、千差万别支文化的共同体。

  艺术总监张伯瑜曾说过:“在音乐学视野中举办地域文化间平等对话的世界音乐周,是对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局面的积极响应,学习世界音乐是在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间建立理解、尊重的最佳方式之一。世界音乐的教育也充分体现了学术性与实践性的紧密结合,它鼓励人们通过切身实践来理解其他文化。世界音乐周也将始终贯彻这一理念,根据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深化表层的专业、理论层次和深层的体验、感性层次,形成一种集合研讨会与艺术节突出特征的特殊结构的艺术活动。”正是这种学术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和精神,让世界音乐周成为培养并推广跨文化能力的有效途径,让我们在全方位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社会一步步成长为不可或缺的新型人才。

  7.2009年11月17日至19日音乐学系在综合楼701举办了“于润洋悲情肖邦研讨会”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专业韩锺恩教授及部分老师和音乐美学专业学生、音乐学系美学专业学生及相关院校老师、学生参加了会议。

 

十二月份:

  8.2009.12.19日,音乐学系师生参与学院第九届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节,在学院大礼堂举办了欢乐的盛宴——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多元音乐教学成果汇报演出音乐会。音乐学系80余名演出人员带着他们对世界音乐的理解与认识,向大家展示了包括美国、新西兰、印度、巴西、库克群岛、萨摩亚、越南及欧洲等包含五大洲八个国家和地区的歌舞音乐文化。演出由9个节目组成,分别展现了色彩缤纷的、世界各个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

  “库克群岛鼓乐与舞蹈”可谓是整场演出的“开门红”。 表演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边使用小一点的鼓“帕提”代表北边的7个岛,南边使用大鼓“托克里”,代表南部的8个岛,表演形式为南、北两部分岛屿之间进行“对话”。激烈的鼓点充斥着现场的每个角落,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接着是由音乐学系福音合唱团为大家带来三首歌曲联唱:《就要下雨了》《无以言表的喜悦》《逃走吧》。合唱团由来自美国的黑人教授Kimasi Browne组建于2008年,曾于教堂及beat365官方网站举行专场音乐会,他们用柔美的旋律和干净的声音,将观众带进了宁静的殿堂。

  作为第三个出场的萨摩亚歌舞团的同学们,用当地特有的肢体及语言表达方式,展示了萨摩亚的极富特点的,传统与当代并存的三种不同的音乐:《我们离开了自己的岛屿》《感谢上帝》《Le Taualuga》,生动的、略有点搞笑的展示方式,让现场叫好声不断。

  紧接着,金姗姗老师和安平老师分别用唯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为现场营造了一种浓浓的印度风情,金老师的《西土情韵》舞姿轻盈,充分展现了印度舞蹈的柔中带刚的力道,安老师则是坐在地毯上,投入的唱着他为观众精心准备的印度轻古典乌尔都语歌曲:《格扎尔》和2009印度电影《好运理发师》的插曲,《喔,我的神啊!》,特别是在《格扎尔》中即兴的高音,用 “余音绕梁”来比喻,一点也不过分。

  在观众们仍在回味印度风情的时候,毛利歌舞团的同学们已经上台表演了,这一组毛利歌舞一般用于休闲活动,但也有一些传统的表演部分会在毛利会堂中进行表演,用于传承毛利信条和礼仪。

  为了这次的演出,音乐学系还邀请了香港浸会大学的文胜伯教授(John Wenzenburg)作为合唱指导和指挥,带领多元文化合唱团演唱了三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风格的歌曲:欧洲早期教堂圣诗《圣咏:致圣女》,巴西歌曲:《来自巴西卡罗部落的歌曲——为四部合唱和打击乐而作(姜贝鼓、摇响器和牛铃)》,印度合唱歌曲《印度德拉维人的酒神赞歌》,张弛有力的声音着实是让观众们为之动容。

  在接近尾声的表演中,越南博士留学生、越南国家音乐学院民乐系教师阮氏华灯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两件越南乐器克隆布、特尤,为大家展示了两首采用越南西原地区民歌改编而成的《春节到了》、《回到西原》,独特的乐器是吸引观众的亮点。

  压轴表演让整场演出达到了高潮——“非洲加纳鼓乐与舞蹈”,同学们换上印有热带雨林的服装,踩着激烈的鼓点,激情热舞,感染了在座的所有观众,有些观众和工作人员在演员们的盛情邀请下也加入了舞动的行列,演出在一片欢腾的气氛中结束了。

  9.音乐学系从12月份开始,中国传统理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教研室分别进行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会。参加汇报学生有30余人。

  10.12月25日、28日中国传统理论教研室的刘迪和音乐美学专业的王涛分别进行了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答辩并顺利通过。

  11.12月29日11:30在综合楼713会议室,任命音乐学系李昕老师为系副系主任,院领导郭书记和组织部领导及系里老师十余位参加了此次会议,苗建华老师宣布院里决定,系主任张伯瑜讲话、李昕老师就职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