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制作研究中心

Reserch Centre for Violin Making

提琴制作研究中心

丝路传琴--美籍小提琴演奏家陈怡讲西方琴弦发展史

发布日期:2019-10-23 16:38:00 更新日期:2023-10-31 18:43:21
   Where words fail, music speaks.语言的尽头是音乐。
 
   这是小提琴演奏家陈怡在《西方琴弦发展史与弦乐演奏的关系》讲座的结束语, 一个将音乐作为终身追求的人,在美丽而充满艺术的人生中,不断追击着更高远的境界和目标。她是一个提琴演奏与研究的跨界专家,她了解东方与西方的审美,也深谙一把提琴之于演奏者和制作者不同的诉求。 如何去辨识和解读这种诉求,并让演奏者在各种年代、风格的提琴族以及世界上品目特点众多的琴弦中,找到彼此契合的演奏方法和曲目,是演奏者、制作者与提琴三者间应该达成的默契。
 
   两天的讲座中,陈怡老师从职业演奏家的视角,以国际顶尖提琴配件企业家及研究者的身份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公元前2600年至今的提琴弦发展史。 在时代、文化和科技的引领下,古典音乐作曲、演奏、提琴及琴弦制作相互推动,产生了不同的演进。
 
   公元前2600年,羊肠弦出现了。它的音色有丰富的内涵与泛音,温暖而极为接近人声。用羊肠弦录制的提琴唱片,只需一秒便能听出。但羊肠弦却一直受到音准、音量、稳定性、使用寿命、制作成本及周期的限制,无法普及。
 

羊肠弦
 
   随着小提琴演奏从宫廷传到了民间,寻找解决方法的需求愈加迫切。1650年开始,人们发现用拧弦(羊肠弦)的方式能够增大音量,其中起源于1798年的德国著名琴弦制造商Pirastro的拧弦技术一直独占鳌头。
 

拧过的羊肠弦
 
   随后发现,在拧过以后的羊肠弦外缠上铜丝,能够增加羊肠弦的使用寿命,但铜丝间的缝隙会影响演奏,人们又通过打磨铜丝来让琴弦的表面变得平整,从而实现了琴弦的全面技术革新。
 
这个过程,人类从1792年走到了1900年
 
   时至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机械化、电气化开始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随之出现了可以用机器缠绕的钢弦,从而降低了成本。
钢弦
 
   1940年,钢弦再次被拧动,过于明亮和刺耳的声音得到了中和。
 
   1950年-1968年,现代技术时期的到来,产生了内芯是拧过的羊肠,外面是缠上尼龙加铜丝的羊肠弦,从而有效降低了在频繁摩擦下铜丝对羊肠的损伤。
 
尼龙
羊肠+尼龙+铜线
 
   1970年,代替羊肠内芯的人工合成纤维(Synthetic core)--尼龙弦问世了, 它的声音比钢弦更接近羊肠弦。此后数十年至今,人工合成纤维成为最主流的琴弦材质。
 
   在第二天的讲座中,陈怡老师分别就不同的琴弦材质做了详细的解释,并带来了各个时代琴弦的实物,供同学们直观触摸感受。

 

   纵观世界琴弦品牌,陈怡老师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各大琴弦的优劣与适用度,并用三把同一级别使用不同品牌琴弦的提琴,亲身示范,引导同学们发现其中的差别。 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演奏方法对适应不同品牌琴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琴制作专业同学们第一次有机会看到演奏家现场测评琴弦及提琴,也跃跃欲试地想要亲身体验老师所说的感受。
 
独特的大提试琴法
高彤彤副主任与陈怡老师互赠礼物
 
 
   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意犹未尽,提琴制作专业的同学们结束了第一次关于提琴琴弦知识的学习。他们懂得了如何为自己制作的提琴配置适合的琴弦,也学会在为演奏者们调试及维修提琴时,充分考量琴弦与提琴的适配度,从而提供更专业的提琴使用建议。
 
   丝路传琴-提琴文化系列活动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