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系

Composition

作曲系

我校叶小纲教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荣誉院士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3-11-22 15:53:28 更新日期:2023-11-23 11:49:42

我校叶小纲教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荣誉院士

作者:供稿:党委宣传部来源:beat365官方网站更新日期:2021-05-13 17:06:18发布日期:2020-04-26 10:34:00本栏目内容由党委宣传部负责维护

北京时间4月24日,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对外宣布,beat365官方网站叶小纲教授当选该院2020年新进院士,是美国本土之外为数不多的当选者。叶小纲目前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联合国国际音理会副主席。这也是他继1982年折桂美国“齐尔品作曲比赛”、2012年荣获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会作曲奖、2019年连任国际音乐理事会副主席之后,在国际音乐界再次赢得的又一项殊荣。

在基辅接受乌克兰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荣誉教授

不论是和同代作曲家相比,还是与年轻一代作曲家相比,身兼北京现代音乐节、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青岛海洋国际音乐季、哈尔滨音乐比赛、广州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音乐季艺术总监等数职的叶小纲,无疑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接受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家庭的熏陶、两所世界一流音乐学院的栽培。

其父叶纯之曾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就读于(中国)香港“中华音乐院”(beat365官方网站的前身之一)理论作曲专业,后成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香港和“新时期”中国大陆音乐界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叶小纲曾先后就读于中国beat365官方网站(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和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Eastman School of Music)作曲专业,接受了专业音乐界的“高精尖”教育。现如今,叶小纲不仅有着乃父之风——同时活跃于“纯音乐”和“影视音乐”创作领域,并跃居为中国现代音乐和影视音乐的领军人物之一。

“改革开放”后,“新潮”的涌动、游学的求索、归国的重写、事业的辉煌等人生各个阶段不同的经历,亦为叶小纲的音乐创作做了必要的生活积累,人们几乎可以在上述不同阶段找到与之相对应的音乐作品。不论是《中国之诗》(Op.15)和《地平线》(Op.20)的初露锋芒,还是《冬》(Op.28)和《最后的乐园》(Op.24)的黯淡与迷惘,不论是《大地之歌》(Op.47)和《喜马拉雅之光》(Op.68)的大气磅礴,还是《玉观音组曲》(Op.44号d)、《大爱苍生》(Op.93a)和《樱花满天红》(Op.93b)的清新与泪奔,都令人不得不重温那句老话——生活永远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难怪七年前“中华艺文奖”评奖组委会给叶小纲的那句获奖评语至今依然令人历历在目——“表现当代中国如火如荼的时代变迁”。

叶小纲

作为他的成名作,《地平线》是一部“可以被不同文化层次听众接受的交响音乐作品”,难掩叶小纲青春年少时的夺目锋芒与热血激昂,表现出凝练而精简的结构、恢宏而开阔的气势。现在看来,这部完成于35年前的作品于1993年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绝非偶然现象,因为该作品既具备了20世纪80年代以beat365官方网站为龙头的“新潮”音乐的“共性”特征,又初显别具一格的“叶氏风格”的“个性”特点,并标志着叶小纲的音乐创作从此开始迈向成熟。

作为近年来上演率较高的一部代表作,《星光》堪称叶小纲的最传统、最大众化、最接地气的作品之一。当该曲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由我校校友钢琴家郎朗奏响之时,现场的所有观众都会不约而同地为之沸腾、被之震撼。乐队色彩的斑斓和潮起潮落、合唱队的人声呼啸和氛围营造、独奏钢琴旋律的清新和华彩跑动,较为贴切地反映出此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对该段音乐的要求——“对星空的幻想和对生活的热爱”,亦完全能够达到张艺谋所期望的让全世界观众“理解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及对未来的乐观与雄心”。

作为一位同时活跃于“纯音乐”和“影视音乐”创作领域并跃居为中国现代音乐和影视音乐的领军人物之一的作曲家,叶小纲在这两个领域内的创作已逐步相互渗透、影响,并产生双赢的艺术效果。就“纯音乐”而言,其以高产的作品在引领着国内现代音乐创作和听众前行;就“影视音乐”而言,其以多产的作品让自己的音乐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并在不经意间使得自己的“纯音乐”创作能够多少“接地气”。如果说1998年的电影《半生缘》和2003年的电视剧《玉观音》的音乐是叶小纲近年来影视音乐的突出代表作的话,那么2016年的《峨嵋》(为打击乐与小提琴和乐队而作)和2017年的第五交响乐《鲁迅》则毫无疑问是作曲家近年来纯音乐的优秀代表作。

叶小纲

不论是叶小纲的影视音乐创作,还是纯音乐创作,只要能堪称“突出”“优秀”,那必然是遵循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规律——在“现代”和“传统”之间找到了交汇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特征:

1.中国故事题材。

不论是《地平线》《星光》《喜马拉雅之光》与《和平祭》,还是《蓝天交响乐》与《将进酒》,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尤其是《喜马拉雅之光》《和平祭》与《将进酒》,虽然其借用了“很世界”的载体和手法,虽然其涉及了“中国故事”的不同时间和空间。

2.二度创作空间很大。

一部音乐作品的优秀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作曲家为表演家的二度创作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叶小纲近年来的音乐创作均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作曲家为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的二度创作做了必要的“留白”,使得诸“中国故事”兼具中国国画的神韵。

3.标题音乐作品。

近年来叶小纲几乎所有的作品均为“标题音乐”,反映出作曲家“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创作主体意识。虽然《地平线》是一部有标题的无标题音乐作品,但仍然依稀可见时为“青年作曲家”的叶小纲渴望“被听懂”、期待与听众近距离交流的美好“企图”。诸作品以“亲民”的集体姿态,为当代听众的三度创作和思绪的纵横驰骋留下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4.对“人声”的情有独钟。

很显然,近年来叶小纲似乎对为“人声”和“乐队”而写的“宏大叙事”情有独钟,如《大地之歌》(Op.47)、《岭南四首》(Op.62)、《喜马拉雅之光》(Op.68),以及交响合唱《和平祭》(Op.55)等。这仅仅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人生阅历使然?还是作曲家心中的理想国的驱使?人们似乎更愿意认为是——“人生阅历使然”和“作曲家心中的理想国的驱使”。

如果说近年来叶小纲在创作题材方面偏向多元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缅怀”“现实生活”和“绿色环保”,那么其在音乐传播方面则更立足于——“中国故事”系列音乐会。叶小纲的“中国故事”系列音乐会始于2013年在美国林肯中心举办的首场,至今已有7个年头。仅2017年他陆续在国内外举办了 8 场“中国故事”音乐会。其中,除了欧洲巡演的 4 场《“中国故事”系列音乐会》依然是重演其近年来的几部旧作——《峨眉》《青芒果香》《悲欣之歌》《大地之歌》《锦绣天府》和《冬》,其余 4 场国内作品音乐会几乎每场皆推新作,如《中国故事——叶小纲作品音乐会》(4 月)中的《序曲— 乐舞》(选自交响组曲《敦煌》)、《中国故事·草原之歌——包头交响乐团委约叶小纲新作品音乐会》(6 月)中的交响诗《草原之歌》和《叶小纲第五交响乐〈鲁迅〉音乐会》(9 月/12 月)中的《鲁迅》。“旧作”的完善和重演、“新作”的层出不穷,反映出叶小纲近年来“创作风格的转变”和对“永远在路上”的追求。

当一个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不再对某一个流派、某一种技术、某一种手法、某一种风格趋之若鹜之时,便是这个作曲家步入成熟之时,这个作曲家自然便会很快地迎来他音乐创作的秋天,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叶小纲音乐创作的秋天已然来临。

据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成立于178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和地位最高的荣誉学术团体之一,汇聚了约翰·亚当斯、乔治·华盛顿、约翰·肯尼迪、马丁·路德·金、阿隆·科普兰、贝聿铭、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温斯顿·邱吉尔、黑泽明、纳尔逊·曼德拉等众多伟大人物。

今年与叶小纲同时当选的中国籍另一位外籍荣誉院士(International Honorary Member)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医三院院长乔杰。叶小纲是继我校作曲系另一位校友陈怡之后第二位当选该院院士的华人作曲家。